欢迎来到湖南新商界官网!
  • 企业人才培训

    0731-88684634

  • 党政内训专线

    13973121158

新闻中心/ News
您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党政资讯

追梦在新时代的春天里——革命圣地延安告别绝对贫困巡礼

发布时间:2019-05-09  浏览量:7838


新华社记者

五月的阳光温暖而灿烂,洒照在延安市吴起县张湾子村的一座农家小院内。

这里,是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的第一站。

73岁的户主张瑞生一生都守护于此。“那时候苦,父亲只有几碗剁荞面来招待毛主席。现在,延安脱贫了,肉啊,蛋啊,天天都有!”

延安脱贫了!

2019年5月7日,随着最后两个贫困县延川、宜川脱贫退出,革命圣地告别绝对贫困。

这是延安发展史上的一次跨越,是中国共产党带领老区人民追梦新时代的生动注脚!

院外,天高云淡,山峁如黛,峻拔叠翠,牛羊成群……早已不是张瑞生儿时记忆中的贫穷模样。

这份责任,一诺千金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党中央曾在这里战斗了13年,孕育出伟大的延安精神。这片厚重的黄土地,同样见证了延安人民与贫困抗争的不屈岁月。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抗战时期的延安城(资料照片);下图为4月23日拍摄的延安城(新华社记者刘潇摄)。 新华社发

据《延安地区志》记载,从明初到新中国成立前的580余年间,延安共发生旱灾、洪涝、冰雹等灾害200余次。直到上世纪70年代,延安农民人均粮食产量尚不足250公斤,许多农民难保温饱。

很多老一辈延安人都曾有过这般记忆:缺水的墚峁是“和尚头”,喂不饱烟熏火燎的“灶口”;春种一面坡,秋收一瓢粮,喂不饱倒山种地的“人口”;羊蹄一踩就倒,羊嘴一啃就光,喂不饱漫山遍野的“牲口”。

改革开放后,延安发展日新月异。但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等制约,到2014年底时,延安仍有693个贫困村,7.62万户、20.52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13.2%。

延安,13个区县,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各区县发展情况迥异,贫困分布与致贫原因不尽相同。

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郑重诺言。

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真抓实干,贯彻精准扶贫要求,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

“延安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脱贫’这个方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力保脱贫村村过硬,户户过硬!”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说。

从白于山区到黄河沿岸,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电子商务……黄土高原的山山峁峁间,一幅幅决战贫困的精细工笔画徐徐铺开:

在洛川,当地围绕苹果产业做文章,全县95%以上的农户从事苹果生产。有劳动能力的2836户贫困户中,有2604户建起果园。

陕西延安洛川县顶端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包装苹果(4月2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东奔西跑打工忙,不如苹果树上建银行。”经过合作社带动,洛川农民郝秀才种苹果每年纯收入超过3万元。脱了贫的他,高兴地唱起信天游。

在安塞,依托剪纸、民歌、腰鼓、农民画和曲艺等5张“名片”,文化旅游产业风生水起,上千名贫困群众从中受益。靠着打腰鼓,34岁的王毅走遍北京、上海,“打”走了贫困,还“打”来一段幸福婚姻。

陕西延安安塞区化子坪镇的王娅娅(右一)和姚建珍(左一)在当地的就业扶贫社区工厂学习剪纸(2018年10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在陕西延安安塞区西营村,艺人在进行说书表演(2018年10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在宜川,电子商务服务网点覆盖所有贫困村,带动就业8520人。贫困户开办网店、微店124户,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

“一个个‘量身定制’的方案背后,是实事求是的脱贫思路。”延安市扶贫开发局局长朱东平说,结合当地实际,延安大力发展苹果、棚栽、养殖三大农业主导产业。目前,全市仅苹果种植面积就达374.4万亩,43%的贫困人口直接从事苹果种植,果树上“摘”走了贫困,“摘”下了小车小楼。

围绕产业精准发力,是延安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穷有千种、困有万般,解决的办法却只有一个字:干!

不到天尽头村,就无法理解这里的老百姓为何对路有一种近乎痴狂的渴望。

这里是延长县黄河沿岸最偏远的一个自然村。村子有多远?“天尽头”的名字就是答案。

在65岁的村民冯玉琴的记忆中,家乡似乎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路难行,仅是到镇上的15公里,村民要“两头擦黑”才能勉强打个来回。“没事的话,我整年都不出门,买东西还要靠邻里互相捎带,有村民连县城都没去过。”

路难行,小贩到天尽头村收红薯也要“砍”上几刀。从早年间的40多户人到现在的9户,有本事的人一走出去,就再也不想回来。

陕西延安黄陵县双龙镇索洛湾村支书(左)和村干部在交流村里发展情况(4月2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书记,咱村啥时候能通路啊?”这句话,村支书刘海波被问过无数次。

精准脱贫,让路终于修到“天尽头”。2016年,到镇里的柏油路全线贯通,天尽头村的鞭炮声,响彻云天!

从此,当地的红薯、花椒一路走俏。冯玉琴喜不自禁,“客户上门抢购,一斤红薯就能卖到3元钱!”

“前几年,村里人嫌天尽头的名字不好,向县里申请改成了‘添劲头’。现在,这个‘添劲头’才算名副其实。”刘海波说。

一条脱贫路,添了致富的劲头。

一套安居房,添上幸福的甜头。

村子挂在山顶。5孔破窑洞传了3代人,20亩耕地广种薄收。这样的日子,安塞区坪桥镇八里湾村的李天鹏曾经望不到头。

更苦的记忆与水有关。全村人吃水都要靠旱井里渗出的山泉,剐一桶水就要几个小时。水太过珍贵,洗完脸的要洗碗,最后再给牲口。年过半百,李天鹏甚至没洗过几次澡。

环境如此恶劣,又谈何发展?

随着易地移民搬迁的实施,这样的日子走到了尽头。在位于安塞城区的惠泽园移民安置小区,李天鹏两室一厅的新家内干净整洁。乔迁近半年,他仍觉得像是在做梦。

4月23日无人机拍摄的陕西延安安塞区位于道路两侧的惠泽园移民安置小区。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只掏了1万元就住进来了,政府还给我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月收入1800元。这日子,过去根本不敢想!”搬进新家那天,李天鹏痛痛快快洗了个澡。

时光是最忠实的记录者。

截至2018年底,延安贫困人口降至5526户10034人,6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9.5万人实现脱贫。

全市贫困发生率降至0.66%,建档立卡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8289元。1.73万户、5.63万人易地搬迁,农村危房“清零”。全市农村水泥沥青路、安全饮水、动力电实现全覆盖……

分享到:
  • 手机网站二维码

  • 关注更多,请扫码

COPYRIGHT@2016-2024 .ALL RIGHT RESRVED 版权所有:湖南新商界
咨询热线:13973121158 地 址:长沙市岳麓区石佳冲路
技术支持:竞网智赢  湘ICP备2022025809号-1

在线咨询

培训咨询

QQ客服 QQ客服


公众号

咨询热线
13973121158
交谈点击这里